郭仁忠院士:智慧城市的“追梦人

time: 2018-12-26 11:09:32 作者:深圳特区报

640.jpg


2013年12月,郭仁忠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改写了深圳无本土“出产”院士的历史 。五年前 ,这一消息传来举城轰动,不仅仅因为他是“深圳首位本土培养的院士”,更因为他来自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这一政府部门 ,一位诞生自公务员系统里的院士,更为他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为了揭开谜底 ,循着院士的足迹 ,记者来到了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 ,郭仁忠从政府“退隐”后新的研究阵地 。这天下午霞光微醺 ,映照在深大科技楼高耸的玻璃幕墙上 ,熠熠生辉 。来到9楼 ,电梯门方一打开 ,“智慧城市研究院”几个大字迎面闯入眼帘,郭仁忠的办公室在这一层楼的左侧 ,靠窗 、仅能容纳三四个人 ,恰如他如今绘制的“虚拟城市”——不假外物 ,有容乃大 。

人生充满“意外” ,村娃成了法国博士

  上世纪50年代 ,江苏省盐城县大冈公社的一户农家 ,第四个孩子呱呱坠地 ,“是个男孩!”父亲给他取名“仁忠” ,“仁”是辈分 ,“忠”是希望:忠厚传家远 。

  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虽然父母都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豁达明理 、崇尚诗书继世长的父亲坚持让家里的5个孩子都上了学 ,为此,日子更加捉襟见肘 ,几个兄弟常食不果腹 。然而 ,那样淳朴而平凡的生活 ,却是郭仁忠记忆中最珍贵的幸福 。提及父亲 ,这位已过花甲之年 、鬓染霜华的院士几度哽咽 ,虽未再多言半字 ,但记者分明感受到 ,走过半生 ,记忆中的父子情深始终是他深藏内心的温暖 。

  “从小在农村 ,‘能吃饱饭’就是很了不起的理想 ,从来没有想过今天 。”都说人的成长是有印记的 ,从村小读书到做挑河工 、成为民办教师 、直到参加高考——郭仁忠的个人命运随着国家发展而改变。1977年恢复高考 ,21岁的郭仁忠距离高中毕业已有5年 ,可“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他朴实也更为现实的强烈愿望 。油灯下的苦读换来金榜题名 ,他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小学课文《武汉长江大桥》曾引起小郭仁忠极大的兴趣 ,使他对武汉充满了向往 。他不假思索地填报了武汉测绘学院 ,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 。因一篇小学课文 ,四十年后 ,他的专业和科研成就将他推向了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城市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

  进入大学后 ,勤奋好学的他成绩优异,不仅做了学习委员 ,还应届考取了母校本专业研究生 ,成为当年全校仅招收的六名研究生之一 ,师从海外留学归国的导师从事专题制图数学模型研究 ,1984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8年获教育部公派法国留学资格 。别人花四五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法语半路出家的他竟只用了两年 ,就以十分优异的成绩在1990年获得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Franche-Comté)地理学博士学位 ,成为该校历史上以最快速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之一 。

  回顾学习历程 ,郭仁忠感慨道 ,“我很幸福 ,生活在和平年代 ,成长的每一步都是时代背景下最正确的选择 。特别是经历 、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家贫国弱到民富国强 ,历史早已沧海桑田,感谢国家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

“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让脚步追随梦想

  “留法 ,还是归国?!”1990年底 ,郭仁忠迎来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 。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百废待兴 ,对人才如饥似渴 ,特别是博士十分稀缺 。法国导师对他极为欣赏 ,力劝他留下工作 ,甚至还为郭仁忠爱人提供了一份奖学金,邀请她一同赴法深造。郭仁忠犹豫了—— “我是国家派的 ,家在中国 ,我必须回去!”“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郭仁忠怀着用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回到祖国大干一番的激情 ,平静地搭上了航班 。记者了解到 ,同一批公派留法的同学完成学业后,大部分选择了回国 ,其中一位还与他同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1年元月 ,郭仁忠踩着迎春的爆竹声回到了武汉 ,他根本没有闲暇思考是否“后悔” ,就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工作 。此间 ,他进入了母校测绘学博士后流动站 ,成为我国第一位测绘学博士后,从事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研究 。短短几年里 ,他主持承担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首批入选了国家测绘局“跨世纪人才”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

  “地理信息技术处在一个走出实验室 、从试验场走向应用的阶段 ,从方法论到日常应用的技术探索尝试 ,国内深圳是起步最早的城市。”1993年,应深圳市规划国土局邀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派出郭仁忠与另一位教授带领项目团队来到深圳 ,参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他十分看重这次难得的新技术进入工程应用的探索机会 ,全力以赴 ,得到了深圳方面的高度认可 。

  1996年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主动提出 ,希望郭仁忠调入该局主持全市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 ,彼时 ,郭仁忠已是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任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科学学院副院长 ,头顶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帽子 ,前途一片光明 。

  “留 ,还是走?——校方领导万般挽留,留在武汉大有可为;去深圳开疆拓土 ,要赌上半生的学术声誉和未来,不成功就是‘败军之将’ 。”这是他第二次面临如此相似而重大的“人生选择题” 。

  “走 ,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在家人无条件支持下 ,郭仁忠举家迁往深圳——那个曾经的他乡,在做出这个决定后,变成故乡 。

 他乡变故乡 ,为深圳他赌上半生学术声誉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1996年以后的岁月里 ,“郭仁忠”这个名字终被城市所铭刻 ,在深圳现代化 、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进程中 ,他留下了堪称“历史”的足迹:20世纪90年代初 ,郭仁忠在国内最早进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研究,出版了该领域国内最早的理论专著《空间分析》;90年代后期,他在深圳主持建成我国最早的基于GIS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引领全国的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城市 ,深圳有着集规划 、国土 、房地产管理于一体的优越体制 ,也正因如此 ,规划国土局的各级窗口 ,每天需要应对数千人办事流量 、每年十几万份办文量 ,效率和成本不匹配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规范 、权力寻租初露端倪。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扼制权力寻租空间 ,且预见到深圳必定在国土资源开发进程中 ,从以建设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理为主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启动了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工程 ,提出了“把权力交给电脑”的响亮口号 。把土地出让 、地价测算等130多项政府业务统统搬到网上 ,通过信息化管理有效支撑城市快速发展,建设廉洁 、规范 、科学 、高效的政府机构 。

  带领团队推进“基于MIS和GIS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化”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 ,是郭仁忠来到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接到的第一份“军令状”——然而,在那个连电脑都没有普及的年代 ,“用电脑办公?还信息化管理?”即使在深圳也多少有点“天方夜谭”,一没经验二没先例,畏难和抵触情绪弥漫开来 。郭仁忠坦诚地说,“当时最大的压力不是辛苦 ,而是风险!不成功是有责任的!”

  “创新是深圳与生俱来的基因 ,是深圳敢为人先的环境成就了aoa体育app下载 。”依靠着市规划国土局强有力的支持 ,带领着年轻团队 ,仅仅一年有余 ,融OA 、MIS 、GIS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 ,分布式与集中式数据库与应用系统相结合的新型办公自动化系统就在罗湖国土分局上线试行 ,最终调试成功后在深圳全面上线,实现了全系统2000多台计算机 、3000多人 、50多个地点的图数一体化协同办公。文件平均处理周期缩短12天,粗略计算每年可节约社会成本达几亿元 。

  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化建设影响巨大 ,所创新和引领的“无纸化办公” 、“窗口式办文”、“公文督办” 、“电子信访”等电子政府模式 ,后来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府的标准和范式 。2000年 ,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化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是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政府信息化工程 ,也是深圳建市以来首次在这一国家级科技奖项上开花结果 。

  郭仁忠表示 ,信息化 、数字化以及今天的智慧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圳只是领了风气之先 。高效规范的政府运转 ,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更在于政府的科学决策 、规范行政等带来的社会成本降低 、营商环境改善等一系列正向连锁反应 。

深圳经验无法复制?国家批复“金土工程”

  深圳建成首个全员联网办公的电子政务系统,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 ,成为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 ,被誉为“深圳模式” 。时至今日 ,该系统仍然是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中 ,国内规模最大 、数据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

  此番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庞大的土地管理和发展市场的大胆尝试 ,为深圳乃至国内的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做出巨大贡献 ,示范效应迅速扩大 。2001年 ,国土资源部在深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 ,全面动员和部署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然而 ,当得知深圳先后花了3000多万元时,不少地方打起了退堂鼓 。实际上由于技术升级转型,信息化成本快速下降 ,为了尽快在全国推广深圳经验,国土资源部决定选择当时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贵州省作为试点 ,深圳规划国土局派出技术队伍“自带干粮”远赴贵州 。

  针对贵州,郭仁忠提出了以快速的业务搭建 、方便的系统维护调整 、有效的各种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组装式”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思想 ,以适应基层县市技术力量薄弱 、资金匮乏的国情。贵州省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成功——顺理成章 ,第二次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全国现场会选在了贵州 ,“贵州模式”在培训中被全国80多个重点城市的代表争先效仿学习,贵阳也因此成为全国国土管理信息化势成燎原的起点 。

  2002年 ,国务院批复了被称为“十二金工程”的12个国家级信息化工程 ,国土资源信息化却未列入其中 。此时 ,深圳模式和贵州模式的成功 ,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指示就国土资源信息化进行专题研究 ,郭仁忠全程参与项目调研论证 ,2004年“金土工程”被正式提出 ,2006年6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全国范围内的国土信息资源化进程被提前了五年左右 。

  然而 ,郭仁忠的“野心”远不止如此 。他认为 ,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政府 ,突破公安 、规土、环保 、交通等政府部门分而治之的现状 ,破除机制体制障碍 ,构建全市各区所有部门相互打通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务绩效和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

做个“斜杠”教授 ,高校混搭生产一线

  科研和实践两手抓 ,郭仁忠清晰地看到了国土规划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随之展开了深入探索 。

  本世纪初 ,为了解决制约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空间数据库的建设瓶颈 ,郭仁忠带领团队进行地图自动综合技术攻关 ,提出了将综合问题在智能层次上进行分解的三层次解决方案 ,成功解决人机协同等多项技术难题 ,使空间数据自动综合从研究走向实用 ,研究成果在深圳和国家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国内第一个投入工程化应用的地图自动综合技术 ,2005年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早在1997年 ,在完成深圳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后,郭仁忠就开始思考如何将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2003年 ,在空间数据自动综合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后 ,他再次提出开放式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思想 ,推动了地理信息服务从离线的数据服务向在线的信息服务转化,创新了数字城市GIS技术服务模式 ,相应的工程应用成果于2013年在荷兰鹿特丹获得“世界地理空间论坛最佳应用奖” ,国际同行认为 ,该项成果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的城市GIS中国模式的成功。

  针对深圳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 ,郭仁忠从2006年又开始组织团队开展“三维地籍技术研究” ,成功解决了三维拓扑关系自动构建等核心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成功三维地籍实用系统 ,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并获得2011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

  郭仁忠带领团队所取得的成果 ,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在长远战略发展布局上贡献了必要的科技基础 。2013年12月 ,郭仁忠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身为深圳规土委副主任的郭仁忠当选院士 ,被外界视为“只有深圳才能创造的奇迹” 。对此 ,郭仁忠也深表认同 ,他说:“感恩深圳!40岁来到深圳 ,57岁当选院士,80%以上的成果都是在深圳产生的 ,我是实实在在深圳培养出来的院士!如果不是来到深圳 ,我很难成长为院士 ,很难诞生这样的成果!”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而深圳在各个领域的健全制度和领先思维 ,成就了每一个想做事的人 ,让人每天都有创新的冲动 ,总希望拿出更好的成果 ,必须技术更成熟 、更有新意 ,否则会有点不好意思 。”郭仁忠补充道 。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 ,终将引领世界

  2017年5月 ,年逾花甲的郭仁忠受邀出任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带着未完的科研事业——“基于虚拟城市环境的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技术”研发 ,进军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城市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 。智慧城市 ,成为他新的追求 、新的梦想 。

  “无论是最初做大学教授 ,调入深圳事业单位搞技术 ,还是此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 、在武汉大学任博士生导师,我从未离开过专业行当 ,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从规土委办公室搬入书香荔园 ,郭仁忠就像是又回到了母校校园,熟悉而亲切 。

  谈及智慧城市的研究项目 ,郭仁忠胸有成竹 ,“只有具备了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 ,才能做个好医生 。我的工作经历两头在高校 、中间在生产一线 ,混搭经验丰富 ,两种基因 、两种视野互相促进,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 ,产学研融合到位 ,更能精准发力击中痛点 ,相信过几年就会有非常接地气的成果诞生 。”

  “第四届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下半年在深圳举行 ,来自世界各国近40个城市的市长参加了市长论坛闭门会议 ,郭仁忠应邀出席与城市管家们一起讨论智慧城市建设问题 。作为一个GIS专家 ,郭仁忠对GIS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价值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他率先提出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载体实现数据集成 ,以空间语义关联实现数据的深度融合 ,为各类智慧城市系统提供一个共性的开放式的二次开发环境 ,这一建设智慧城市操作系统的战略构想在业界及相关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 。

  目前 ,郭仁忠正带领团队开展智慧城市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 ,包括泛在感知 、城市建模、大数据分析等等 ,覆盖智慧交通、安全应急处理 、城市规划 、土地管理大数据等领域。其中 ,一项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是真三维的虚拟城市环境建模及应用 ,即在计算机世界里 ,以数字孪生的形式 ,将城市地理空间从地上到地下 、从室外到室内进行虚拟重构和立体呈现 ,而后 ,在这个数字化的虚拟城市模型上整合各类城市数据 ,静态的如社会 、经济 、人口信息 ,动态的如道路监控视频 、手机移动信号等 ,形成一个可分析计算 、可仿真模拟、可视觉感知的数字城市。郭仁忠说 ,这样的一个数字城市,可应用于多种城市治理和服务场景 ,如规划方案模拟 、交通仿真 、公共资源配置 、生态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望比西方做得更好”,几年前郭仁忠就做出这样的论断,至今仍坚定不移 。他认为 ,我国的城市政府调控能力强 、决策效率高、责任大 、有担当 ,城市在发展中快速更新,开展智慧化治理成本会更低……事实上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引起海外同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

最爱陪着她 ,在公园里吹晚风

  “我是一个没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 ,没有座右铭 ,没有特别爱好 ,最大特点就是尽自己可能做到最好!”

  正如郭仁忠的描述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而这种苛求恰恰是科研领域最宝贵的精神 。任何一份报告 ,正式开讲之前 ,他会一直修改;电子课件 ,他从不用旧版本……他始终在尽最大努力,精益求精 ,不留遗憾地做好每一件事 、完成每一堂课 、攻克每一个难关 、指导好每一个学生 。修改论文、指导课题 ,他都会附上一句:“最后一个为准!”

  问及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谦逊地说,“一个人做事能成功 ,要有基本能力 ,也要有个人的努力和机遇,否则 ,再聪明不努力、没追求也很难成功。”他补充到 ,“自己的成功三要素是能力 、勤奋 、机缘 。很多院士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勤奋的 ,再加一点点机缘 。”可对于他而言 ,还有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在其身后的默默支持与包容,“她是七九级的 ,研究生毕业 ,当时系里她那一级只招收了4个研究生 ,离开武汉时她也是破格晋升的副教授……如果不和我来深圳 ,应该也是个功成名就的教授了!”言语间,郭仁忠对爱人的愧疚和感激溢于言表……也许 ,牵着爱人的手 ,在香蜜公园里吹吹晚风散散步 ,才是他最真实的“爱好”。

院士寄语深圳 ,深圳样本诠释 “四个自信”

  深圳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诠释范本 。郭仁忠相信 ,“深圳过去的成功以及现在、未来的辉煌,已经证明 、并将继续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 。”

  郭仁忠提出,支持深圳发展就是支持国家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不是几个城市的湾区 ,而是国家的湾区。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竞争 ,究其根本,取决于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的竞争 ,那是一个国家主要实力集中的城市 ,聚集了其主要的经济力量 、科技力量 ,而深圳就是足以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种子选手之一 。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了深圳 ,这座城市的发展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无论是学者 、科研人员、企业家 ,都被她深深吸引着。在这个产业天堂 ,现代制造业的完整生态在深圳茁壮生长 ,齐备的产业链布局让世界为之惊叹 。甚至美国科技界流行着这样的认知 ,科研项目成功后第一时间飞往深圳,因为只有深圳可以用最短时间、最节约的成本将想法变成产品 。

  郭仁忠总结道,“来了就是深圳人” ,包容的环境 ,为深圳引才 、留才 、聚才夯实了人文基础;开放的市场,让深圳充满活力 、创新力;自由的思想,决定了深圳是一个天生具有竞争性的城市——也正是包容性 、开放性 、适度的竞争性 ,决定了深圳的可持续发展 。

人物简介

  郭仁忠,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任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巡视员 ,兼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

  1991年毕业于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Franche-Comté) ,获地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先后出版著作4部 ,发表论文100多篇 ,20次获国内外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其中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

  作者:李丽 刘奥

m www